当我们漫步街头,很少会留意脚下的世界——那些纵横交错的管线、默默承载的桥梁、循环往复的水系,正是维系城市呼吸与脉搏的“生命线”。它们是城市的“血管”与“神经”,关乎千万人的日常安全与生活温度。在山西,一场关于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行动,正让城市更有韧性、更具底气。
何为城市生命线?藏在日常里的“隐形守护者”
城市生命线并非单指某一项工程,而是一个庞大的“安全网络”,覆盖了与城市运转息息相关的核心领域:
• 地下脉络: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热力、电力、通信等地下管线,如同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,保障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• 地上筋骨:桥梁、隧道、涵洞等交通枢纽,是城市通行的“脊梁”,维系着区域间的联动运转。
• 生态血脉:城市水系、防洪排涝系统,如同城市的“循环系统”,抵御着自然风险,守护一方安澜。

这些系统看似“隐形”,却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——家中的水电气供应、雨天的道路畅通、出行时的桥梁安全,背后都是城市生命线的默默支撑。
山西发力: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守护”
作为能源大省与历史文化名城聚集地,山西的城市发展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,也面临着老旧设施升级、风险防控等现实挑战。近年来,山西正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,构建全方位的守护体系。
1. 给管线“做体检”,筑牢地下安全防线
针对部分城市老旧管线“超期服役”、隐患难察觉等问题,山西各地开展管网更新改造行动。通过全面排查梳理管线走向、材质与运行状态,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供水、燃气、排水管线进行升级替换,从源头减少泄漏、堵塞等风险。同时,推动雨污分流改造,解决城市内涝与水体污染问题,让地下管线从“杂乱无章”走向“有序运行”。
2. 用科技“装大脑”,打造智慧防控网络
“看不见、摸不着”是地下管线管护的痛点,而科技正让隐患“显形”。山西多地引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在地下管线、桥梁等关键部位安装智能传感器,实时监测压力、流量、沉降等数据。这些数据汇聚成“智慧大脑”,一旦出现异常波动,系统会自动预警,工作人员可快速定位、及时处置,实现从“被动抢修”到“主动预警”的转变。
3. 以系统“强韧性”,构建全域安全屏障
城市生命线的守护不是单一领域的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多部门、多系统的“协同作战”。山西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与城市更新、防洪排涝、应急管理等工作统筹推进,明确责任分工,建立联动处置机制。无论是管线故障、桥梁隐患还是汛期内涝,都能形成“发现-预警-处置-反馈”的闭环管理,让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持续提升。
守护生命线,就是守护我们的生活
城市生命线的安全,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的民生温度——是寒冬里稳定的供暖,是暴雨后畅通的街道,是日常出行时的安心。从地下管网的更新到智慧系统的搭建,从单点防控到全域治理,山西对城市生命线的守护,本质上是对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生动践行。
当城市的“脉络”更通畅、“筋骨”更强健,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安心、更舒心。这张藏在城市肌理里的“安全网”,正在让山西的每一座城市,都成为更值得托付的家园。
